从华夏九州到四海八荒
1. 华夏起源2. 禹贡九州3. 四海八荒
依据上古传说,汉族是炎帝与黄帝两个部落的后裔,故中华民族常常自称炎黄子孙。
华夏起源
黄帝,姬姓,传说他都有熊,居轩辕之丘,故号轩辕氏。炎帝,姜姓,是发祥于姜水的那支古族后裔。炎黄二帝同源共祖,后来成为两个敌对部落的首领。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,黄帝打败了炎帝,统一了两个部落。
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轩辕乃修德振兵,…,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,三战,然后得其志。”
其后,黄帝又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苗蛮蚩尤,炎黄势力进一步壮大。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对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,自此上古大华夏部落联盟初步成形。“炎黄子孙”意指追认炎帝与黄帝为先祖的族群。
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蚩尤作乱,不用帝命,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。”
在中国古代文献及传说中,炎帝与黄帝都被视为始祖。根据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载,五帝之首是黄帝,之后著名的有唐尧、虞舜、夏禹等人。禹是夏后氏部落之领袖,他治水有功而继位于舜,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。夏朝是华人的第一个君主制世袭王朝,为家天下之滥觞。
夏朝在上古为中央大国,但“夏人”一般是指夏朝遗民,而“华夏”仅为汉朝之前的代名词。孔颖达《春秋左传正义》:“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;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。”意即中国是礼仪之邦,“夏”有高雅的意思,“华”是指国人的服饰很美。“华夏”日后渐渐代指中国。
先秦古籍中将“华”、“夏”作为中原,相对应“夷”作为四方。传统帝王为天下思想,所谓天子“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”,《史记》记载“黄帝居中,四夷宾服”。与“四夷”对称,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,以其在四方之中,因称之为中土、中华、中国。
“中华”一词最早见于典籍是东晋的十六国时期桓温的《请还都洛阳疏》:“自彊胡陵暴,中华荡覆,狼狈失据。”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考证,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,“中华”、“华夏”皆因华山而得名,相应“夏”是因夏水(古水名,汉称汉水)得名。
禹贡九州
自战国以来,“九州”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。从字面上看,“州”字金文中写作“A”,正像河流环绕的高地(山丘)之形,《说文解字》第十一下曰:“水中可居曰州。”
相传是大禹治水时,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。据先秦典籍《尚书·禹贡》记载,九州顺序分别是:冀州、兖(yǎn)州、青州、徐州、扬州、荆州、豫州、梁州、雍州。
最早听到“九州”这个词,是小时候看《水浒传》主题曲《好汉歌》中的经典歌词——“风风火火闯九州哇”。
路见不平一声吼哇
该出手时就出手哇
风风火火闯九州哇
(该出手时就出手哇)
(风风火火闯九州哇)
伴随着“大河向东流”的铺陈起势,在带头大哥一声“说走咱就走哇”的热血召唤下,各路好汉云集响应“风风火火闯九州”。“路见不平一声吼”,吼出了嫉恶如仇的豪气;“该出手时就出手”,亮出了见义勇为的侠义。
方言口语化的歌词生动明快,朴实有力,脍炙人口;短促跳跃的旋律和高亢铿锵的歌唱,令人血脉偾张、荡气回肠。副歌词眼“风风火火闯九州”唱出了绿林好汉们闯荡江湖、啸聚梁山、结识天下的洒脱豪迈。歌词中的“九州”泛指“全国”、“天下”。
在往后的学生生涯中,常会在语文教材中碰到包含“九州”的名诗词句,典型的如南宋·陆游的《示儿》“死去元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”和晚清·龚自珍的《己亥杂诗》“九州生气恃风雷,万马齐喑究可哀”。两诗中的“九州”指代诗人所处年代摇摇欲坠的中原王朝。“月儿弯弯照九州,几家欢乐几家愁”中的“九州”借指人间;北宋·王安石的“颇夸九州物,壮丽此无敌。”则歌颂了神州大地的壮丽风采。
四海八荒
古人认为,中国大地四周有大海环绕——“大海无穷环九州”,按方位分别是东海、西海、南海、北海,并称“四海”。原本的四海只是汉朝以前中国边境的隐喻,其中西、北两个海最初只是象征。《礼记·祭义》中有“放诸四海而皆准”的典故,“四海”在诗词歌赋中也渐与“九州”联袂出场。如唐·卢照邻“九州四海常无事”、唐·齐己的“四海九州多少山”,诗中的“九州”是指国境之内(海内),“四海”则指四周境外(海外)。
再往前的先秦文献,如《尚书·禹贡》记载“九州攸同,…,四海会同。”说九州的水土已经治理完成了,道路已开通、河道已疏浚、湖泽已筑堤,四海之内的交通贡道都已经畅通无阻了。《论语·颜渊》中子夏曰“四海之内皆兄弟也”实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这一乌托邦理念之萌蘖;而流行于两汉的《旧题苏武诗》歌词“四海皆兄弟,谁为行路人”则进一步阐述了“没有谁是一座孤岛”休戚相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。
还有一种说法称,“四海”是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。《字书·尔雅·释地》:“九夷、八狄、七戎、六蛮,谓之四海。”夷狄戎蛮,说的都是东南西北各方的少数民族。另外,汉朝击退匈奴开拓西北后,西海、北海联系到真实的位置,并置有东海、南海、北海、西海四郡,“四海”所代指的地理范围基本与汉地重叠,遂引申泛指天下各地。“噩耗惊四海,哭声遍九州”和“亩浍敷四海,川源涤九州”中的“四海”与“九州”对仗,皆泛指全国。
与“四海”对应的是“八荒”,八荒本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。按照《易传》“四象生八卦”的思想和文王八卦方位图,“八荒”就是八方。魏晋·阮籍有诗“高鸣彻九州,延颈望八荒”,其中“八荒”指八方荒远的地方。“八荒”同“四海”一样,后来都引申泛指周围各地。“四海八荒”连用最早来自杜甫的“阑风长雨秋纷纷,四海八荒同一云。”贾谊在《过秦论》中说秦孝公有“囊括四海之意,并吞八荒之心”,这里“四海”和“八荒”结对而出,均代指全天下。